县工委成立后的组织发展

内容详情:

1939年春夏,稻地江村、鸭池口、太乙宫、桥梓口、十里铺等地先后建立了党支部,党员已发展到近百人。在渭滨、三桥、细柳等地初步建立了一些点线关系。

同年春夏,县工委根据当时的情况决定,把县工委领导干部全部转入农村,在国民党统治较薄弱的山峪地带,通过办学校来开展农村武装工作,以建立长期工作的新据点。

夏季,中共长安县委本着边巩固边发展的原则,加强党员教育,整顿和纯洁党的组织,对党员普遍进行了一次马列主义基础理论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。

6月,遵照省委指示,在原中共长安县工委基础上成立了中共长安县委员会。

9月,中共陕西省委取消地委建制后,将中共长安县委员会改为中共长安中心县委员会(简称长安中心县委),兼管户县、周至两县党的工作和西安城关区部分小教党员。

秋后,县委为培养干部,在灞桥香湖湾的一座古庙里举办了党员秘密培训班,参加学习的党员20多名。

冬季,接省委紧急通知,原参加过长安工作的李秉亮叛变革命,要求有关组织立即戒备。县委领导就这一事件迅速作了研究,认为这将给长安地下党组织的工作活动带来严重威胁。除了向有关党员通报外,须作必要的干部调整。


历史影响:

把抗日救亡运动从文化教育界扩展到农村,把抗日救亡运动从轰轰烈烈的宣传活动转向深入的组织工作,进而使党的工作纵向深入发展。

党的力量的壮大,大大地巩固了党在农村的阵地,为党在农村的活动及以后党在农村建立游击武装活动奠定了基础。

短期秘密训练班虽然时间不长,但对提高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,提高党员的思想觉悟起了一定的作用,使他们更加明确当前任务以及基层支部和党员的职责,从而坚定自己的革命意志。